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机构 » 研究所 » 正文

有机光电子材料研发中心

华体会平台有机光电子材料研发中心成立于2001年,研发人员2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6人,讲师和工程师6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7人。2004年,华体会平台有机光电子材料研发中心已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功能材料实验室,拥有瑞士Brukey公司生产的Avance 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美国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红外光谱、PE公司LAMBDA90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型荧光/磷光/发光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工作站、元素分析仪、荧光显微镜、微波合成仪、旋转粘度计等先进仪器设备。
中心研发实力雄厚,研发经验丰富,研发方向包括:⑴. 有机功能性材料的合成及其纯化精制;⑵. 有机光电子材料的研制开发;⑶. 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测试及结构解析;⑷. 有机试剂的纯化精制;(5)聚合物单体的研发与中试生产;(6)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研发与中试;(7)新型化工产品的研发等。
主要研究成果:
中心致力于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及中试,开展了新型有机功能材料如荧光材料、磷光材料、OLED平板显示技术等。该中心所研制的系列红色有机功能性色素、磷光材料等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863项目)、教育部、省科技厅、财政厅、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的科技资助项目17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依靠技术和企﹑院﹑校合作共建项目引进资金2100余万元。2006年,开始从事高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对环丁烷四甲酸二酐(CBDA)、含氟取代二胺的合成和制备聚酰亚胺薄膜技术展开了研发工作。经过五年多的努力,研发中心在聚酰亚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积累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及实践经验,完成了CBDA的中试和由CBDA制备聚酰亚胺薄膜的工艺过程研究。制备出多种具有高光透明性(可见光透过率>90%)、耐高温(Tg>290℃)和溶于多种低沸点溶剂的功能高分子聚酰亚胺材料的单体和薄膜,所制得的聚酰亚胺薄膜的各方面性能优异,产品性能与报道的日本企业发表的实验结果吻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2年底,“1,2,3,4-环丁烷四酸二酐的中试生产工艺”项目已经通过了省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在磷光材料方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精细化工产品、药物中间体等方向也获得了多项省、市级项目及横向项目。
近年来已在国际、国内学术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获批2项。同时,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人,毕业近30人,培养本科毕业生百余人。
研究所主要成员:
中心人员组成为胡知之、张志强、胡君一、卢公昊、肖国勇、李晓、鲁云华、迟海军、董岩、赵洪斌、王永飞、王翠苹、房庆旭、刘依萱等在职教师与在读研究生。
胡知之:教授,博士,省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应用、中试及产业化工作。
张志强:教授,博士,副校长,主要从事过渡金属催化合成杂环化合物、药物中间体以及开展C-H键活化及官能化的绿色有机化学反应研究。
胡君一: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药物中间体、精细化工产品、煤焦油下游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
卢公昊: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有机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
肖国勇: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磷光材料、化学发光材料的研发,紫外、红外等大型仪器管理工作。
李  晓: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磷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鲁云华: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单体设计、合成,聚酰亚胺相关材料的制备及产业化工作,有机硅封装材料的研发等。
赵洪斌: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荧光材料、OEL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高分子单体的中试及产业化工作。
迟海军: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液质、气质等大型仪器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董  岩: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核磁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以及太阳能电池用光敏染料的合成研究。
王永飞: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用光敏染料的合成研究。
王翠苹: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过渡金属催化合成杂环化合物、药物中间体以及开展C-H键活化及官能化的绿色有机化学反应研究。
房庆旭: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分子相关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的中试及产业化工作。
刘依萱: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抗癌药物的合成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有机光电子材料研发中心主任:胡知之 教授
联系电话:5216702
e-mail:huzhizhi@163.com